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氣象署揭露手機天氣 App 為何不準:少了這一步,預報精準度差很大

氣象署揭露手機天氣 App 為何不準:少了這一步,預報精準度差很大

許多人習慣使用 手機天氣 App 或在搜尋引擎輸入「今日天氣」、「降雨機率」查詢天氣,但常常覺得預報不準。中央氣象署提醒,這可能不是天氣變化太快,而是因為 資料來源與處理方式不同,導致精準度出現落差。想獲得更貼近台灣實況的預測,直接查看 氣象署官方天氣預報 才是最佳方法。

氣象署天氣預報的 4 大精準步驟

氣象署解釋,官方天氣預報並非單純的電腦計算結果,而是經過多重程序與人工修正的成果:

  1. 收集多來源觀測數據:包含地面測站、海上浮標與高空觀測資料。

  2. 超級電腦數值模擬:依據全球與區域氣象模式進行計算。

  3. 修正模型偏差:消除數值模式常見誤差,避免系統性偏移。

  4. 專業預報員人工調整:依據地形、氣候特性與多年經驗,將數據轉化為氣溫、降雨機率等資訊。

手機天氣 App 常少了「人工修正」這一步

許多國際型手機天氣 App 或應用服務,往往直接向國際氣象機構購買 電腦模式原始結果,頂多稍作加工,就直接提供給使用者。由於缺乏人工修正,這些預報常忽略台灣特殊地形與氣候條件,導致精準度下降。

氣象署指出,這種情況在 颱風路徑預測 上特別明顯,有時一天之內預報方向與強度就會多次變化,讓使用者感覺預報「一天一個版本」。

氣象署提醒:看圖說故事容易誤判

雖然網路上有許多公開的氣象模式圖,但若沒有專業判讀能力,單純依圖解讀,可能會誤判實際天氣情況。氣象署建議民眾:

  • 以官方預報為主:結合觀測、模式與專業修正,精準度更高。

  • 多方比對資訊:除了看手機 App,也要參考氣象署網站或官方社群平台。

  • 留意預報更新頻率:天氣變化快速,尤其颱風季期間,要密切關注最新資訊。

關鍵結論

如果想掌握台灣最準確的天氣資訊,氣象署強調,不要只依賴手機內建天氣 App,而是應優先鎖定官方天氣預報,才能有效規劃行程、降低天氣變化帶來的風險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