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《JAMA》期刊最新研究:數位足跡與憂鬱、焦慮、精神分裂症等疾病高度相關
智慧型手機早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但你知道嗎?日常的手機使用行為足跡,竟能透露出心理健康狀況。根據美國最新研究,智慧型手機感測器數據可用來分析使用者的心理健康,甚至能預測憂鬱症、躁鬱症、焦慮症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。
研究方法:14天追蹤手機數據,轉換成27項行為指標
美國《JAMA Network Open》於 2025 年 7 月刊登的研究——「用於檢測精神病理學的被動智慧型手機感測器」,分析了 557 位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。
研究團隊透過受試者智慧型手機,在 14 天內自動收集行為數據,包含:
-
GPS 定位(活動範圍)
-
加速度感測器(身體活動量)
-
螢幕開關次數
-
電池狀態
-
通話紀錄
最終共轉換成 27 項行為指標,並與心理健康診斷進行比對。
研究發現:手機行為與心理疾病高度關聯
研究主持人 Whitney R. Ringwald 博士指出,手機感測器檢測到的行為模式,能夠準確預測多種精神疾病,包括:
-
憂鬱症
-
精神分裂症
-
躁鬱症
-
焦慮症
-
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
其中,「社交退縮」與「身體化症狀」的關聯最強。例如:
-
社交退縮者的手機數據顯示 活動範圍與移動量偏低
-
衝動控制較弱的人,手機經常處於 低電量狀態
這些細微的使用痕跡,都可能成為心理健康的警示訊號。
專家觀點:數位足跡有助於臨床治療
在台灣《大數據與資料科學特刊》中,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林煜軒 表示,智慧型手機與人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,若能有效運用 APP 與簡訊提醒,確實能在臨床治療中發揮幫助。
他舉例,在一項 大型隨機分派試驗中,研究團隊針對 5,800 位戒菸者進行實驗,其中一組在半年內持續收到支持戒菸的簡訊,結果顯示這組民眾比對照組更容易成功擺脫菸癮。
數位足跡的應用:心理特徵與行為分析
林煜軒指出,透過掌握「數位足跡」大數據,醫界能更深入了解:
-
使用者的個性與情緒
-
注意力、反應力與記憶力
-
社交參與度與活動軌跡
-
身分辨識與病患行為特徵
這些數據若能與醫療資源結合,未來有望成為心理健康管理與治療的重要工具。
結論
最新研究顯示,智慧型手機不僅是通訊工具,更可能成為 心理健康監測器。從 螢幕操作次數、電池狀態到 GPS 活動範圍,都能反映出個人心理狀態。隨著大數據與 AI 技術發展,未來「用手機看心理健康」或許將成為臨床醫學的重要趨勢。